第四十一章 问生产队借钱
两个村子相隔几里地,来回半个小时。
所以王连顺也没占用上工时间,等晚上吃过饭带着东西去了双水村一趟。
至于王满银,则有些焦急的在家等待。
明知道自己和兰花的婚事应该不会有啥差错,但是事到临头,还有些小心慌。
直到听外边传来喊声,他才慌忙开门。
“连顺叔,快进屋里坐。”王满银热情把王连顺这个媒人迎进屋里,奉上香烟。又倒了杯开水,里边加两勺麦乳精。
“你这个怂货上辈子积大德了。”王连顺也没买关子,喝了口热水回答道:“人家孙玉厚两口子都是老实庄稼人,说新社会不要啥彩礼了。只要你和兰花以后好好过日子就行。”
王满银听完有些感动,随即又摇头道:“那咋行,彩礼该给还是要给的,我不能让人家事后说。连顺叔,你感觉给多少合适?”
王连顺也表示赞同:“确实,不给彩礼容易落人话茬。前两天我听说石川村有个女子出嫁,要了五十块钱彩礼,你也给这么多吧,算是随大流。不过满银,你要买结婚用的东西,还要置办酒席。手头钱够吗?”
换成一般的人家,有老人帮忙操持,王连顺作为媒人倒不用费那么多心思。
关键王满银家就他一个,连个能主事的人都没有。
王满银有些不好意思的笑道:“连顺叔,正要和你说呢。我现在手头就三十多块钱,结婚肯定不够。所以想问咱们生产队借三百块钱,顺便把安门窗的事儿也搞定……”
“噗嗤……咳咳,”王连顺让一口热水呛住了。
顺了顺,他才指着王满银道:“你个烂怂货,难怪孙玉厚说你没事喜欢穷摆吊。我还以为你这些年在外边瞎逛,挣了些钱呢。感情你打着向生产队借钱的主意,你以为生产队是开银行的,还是会自己造钱,借多少都有?”
“咱们大队有规定,借钱五十块以下生产队队长可以批,超过五十块就要上报到大队,由大队会计和支书两个人批。你还是直接找满囤吧……”
“算了吧,问大队借钱,闹出的动静太大。就问咱们生产队借五十,剩余找找村里其他人,不行的话我去供销社求一下朋友……”
王满银无语的开口道。
他也没有料到,问生产队借钱这么麻烦。
当然,自己的真实目的也不是为了借钱。
现在他兜里就有一百多,等过两天卖掉水塘剩余的鱼,最少又能有一百五十块进账。
算下来,结婚钱绰绰有余。
之所以这么做,自然为了哭穷。
财不露白的道理王满银还是懂得的。自己开代销点本就让村里人有些眼红,结婚再花几百块,指不定会闹出什么幺蛾子。
更何况为结婚借钱,说出去也不丢人。
能不能借来两说,关键要让人知道。
“你这怂货,真让我没话说……给你当个媒人我是掉兜里了。谢媒礼还没吃到嘴,反而要往里边搭钱。这样吧,生产队借你五十块,我家再给你弄五十。剩余的,你要问别人凑了。”
王连顺之所以主动借钱,一方面当然是看着王满银收心了。另一方面还是这小子开着代销点,也不怕还不上。
“太谢谢了,连顺叔,到时候谢媒礼我肯定给你弄个肥礼吊子。”王满银拍着胸脯保证。
所谓谢媒礼,就是媒人管成一桩婚事后得到的谢礼。
后世一般需要封个大大的红包,现在倒很省事,一块大肉礼吊子就行。
“行,我到时候等着吃。”
王连顺看时间不早,又交代几句离开。
王满银原本以为自己借钱会很难,没有想到出奇的顺利。没多有少,去了三户人家,又借了八十块钱。
等王秋生得到消息,还主动送二十块钱过来。说家里就这么多,如果等肥猪卖了,还能再借几十块。
王满银真正感觉到,开个代销点给自己带来的便利。
换做之前,借钱绝对不会如此顺利。
不过凡事论迹不论心,无论如何,他都应该存着一份感恩之心。
***
天还没亮,王满银就带着大黄出发了。
和上次差不多的时间,他已经赶到米家镇外。
照例先去鸽子市寻摸了一圈,很快找到一个卖棉絮的妇女。
“大兄弟,你要买棉絮,要多少?”对方把王满银拉到一条巷子口,压低声音问。
“两床的,10斤,有吗?”王满银现在也不差钱,对棉絮需求自然越多越好。
那妇女犹豫一下,点了点头:“有,先说好了,两块钱一斤。10斤二十块钱,让我看到钱再说。”
两块钱一斤,棉絮价格比猪肉都贵几倍。不过王满银早从前身记忆里得知,这年头棉票比布票更紧张。
早先村里每人每年发2两棉票,现在改为4两。一家六口人,一年也不过分二斤多棉花票。
所以妇女喊出的价格,真不算贵。
至于对方要看到钱,王满银也没有迟疑,直接从兜里掏出几十块。
那妇女这才放下心来,小声道:“你给我去巷子末尾,我有个兄弟在那里守着棉絮,”
有大黄跟着,王满银自然不怕对方来个黑吃黑,直接跟了上去。
两人一前一后在巷子里七扭八拐。
走到一个门口时,妇女突然停下,伸手敲了敲旁边一家院门:“老三,是我,有人来买棉絮。”
很快,一个贼头贼脑的青年打开门。
王满银担心的事情并非发生,双方交钱称棉絮,一切非常顺利。
刚出巷子没多久,他就悄悄把棉絮放入空间当中。
接着,他又带着大黄去煤矿采购点找李平。
“王兄弟,你可算来了,我这些日子一直在集市上找你呢。”见到王满银,李平立刻热情递烟。
随即,又问到:“王兄弟,鱼呢?”
“我朋友在看着,主要怕你今天不在,先来探探路。”王满银笑着回答。
“好说,你赶紧弄过来吧。”
几分钟后,王满银担着两个捂得严严实实的荆条筐进了采购点。
照样是新鲜的活鱼,看上去很漂亮。
而且这次鲤鱼比前一次的更大,重量也有些超乎王满银的想象。
三十多条鲤鱼差不多有二百斤重,再加上那些杂七杂八的鲫鱼,总共收入两百三十多块。
李平仍然是给了二百块整钱,剩余则换成各种票证。
末了,对方问他年前还能不能再送来一批鱼。
王满银直说暂时弄不到了,再送的话,估计到年后。
虽然和李平交易没啥风险,但过犹不及的道理他还是懂得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wenxue.com。奇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