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学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285章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第285章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

小说:1978合成系文豪作者:好想吃薯片字数:2104字更新时间 : 2024-10-24 22:18:30
最新网址:www.qiwenxue.com

“平趟了”跟“躺平了”不一样。

“平趟了”是句京城话,大概意思就是特自信,找不到对手了。

德云社里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栾云平,他说德云社的门票问题就是“平趟了”。

所以葛尤说江弦“平趟了”中国电影,这话是相当的佩服,当评价用也是极高的评价了。

大冯他们听了,仔细一琢磨。

还就真是葛尤说的那样?

这年头,各大电影厂拍摄电影的数量都是有指标的,还得和电影局、中影申请。

一年下来,国内拍不了几部电影,能上映而且拷贝数销售不错的电影就更少,大概才就那么寥寥二十多部。

可也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纯属巧合,今年江弦一个人编剧的电影就占了上映电影的两部。

说今年是个“江弦”年有点过了,但说江弦的剧本今年“平趟”了中国电影,绝对不假。

“行了行了。”

江弦听着葛尤的骚话,忍不住嗤笑一声,“什么平趟了,我又是不混电影界的。”

“瞧你这话说的。”

冯骥才一听不乐意了。

你小子不混电影界都搞出两个大电影,你要是混电影界,那中国这帮搞电影的还活不活?一头撞死去得了。

“照我看,你们说今年电影界被江弦平趟了,我倒不是很了解,倒是今年的文学界要被他平趟了。

就说今年他干的这些事,搞现代文学馆、拍茅公的纪录片”

阿城列举了一堆,最后说到重点。

“还有他那篇《高山下的花环》,在我看来,这篇是今年最好的三篇之一了,说电影界是个‘江弦年’有点过分,说文学界今年是个‘江弦年’,一点都不夸张。”

“别说了、别说了。”江弦听得都有点不好意思。

阿城平时在他面前都挺保守的,今年还是第一次这么浓墨重彩的夸他。

再想到二人还是上下属关系,他都忍不住怀疑素来云淡风轻的阿城是不是想进步了。

葛尤则是比较好奇,阿城说今年最好的三篇,另外两篇是什么。

“一部是路遥同志的《人生》,还有一部是张洁同志《沉重的翅膀》。”

江弦点头认可。

阿城是钟惦棐的儿子,文学方面的见解绝对超过了大多数人。

至少在江弦看来,他的这番总结相当到位。

若要给过去的1981年做个总结,《高山下的花环》《人生》《沉重的翅膀》这三篇绝对能够并列。

“行了,走一个。”江弦抬起酒杯,中断了这个话题。

酒过三巡,冯骥才又拿出一份《上海日报》来,“江弦,你看看这篇文章。”

江弦扫一眼报纸上的文章,看出是一篇文学评论,作者沈昌文,标题为《一声叮铃,一生丁零——读‘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这么快就有文学评论了?”他奇怪道。

《外婆桥》这篇发表虽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按照江弦以往发表文章的传统,都是过一个月的时间才会有文学评论陆续浮现。

但这一次,发表才过去一周多一点,就已经有了文学评论出现。

可见创作一部《花环》之后江弦的地位和知名度都和以往不同了。

如今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文学界关注。

他的新文章,不管题目,不管题材,就冲着作者江弦的名字,许多读者也愿意买账,愿意一看。

江弦捏着报纸接着往下阅读,这篇文学评论的文字淳朴而真挚:

“.

在江弦这篇《外婆桥》中,唐臭蛋不时在字里行间冒出:‘多年后,会想起’。

这不禁让我想起不久前阅读的一篇著作,出自作家马尔克斯之手,开场白大概是‘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种‘回眸’能获得我的钟爱,也许是因为,这会令读者感到,人物的视角是30年后的回望。

当年的娃娃,30年后的回忆会成熟可信,从而,读者也就与人物拉近了,毕竟,多数人是在30年后,才悟出世间道理的。

《外婆桥》的故事不长,也就前后一段不长的时间。

一段‘大上海’坊间的故事被江弦诗意而利索的文字拿捏得恰到好处,我阅读的时候,甚至不忍放过其中任何一个词句。

摇到外婆桥这首歌谣我听过好多遍,但是读过这篇才知道,原来歌词里有提到两条黄狗。

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几千年都是,只是单纯的狗儿想不通他们的人类主子抛下它们去追逐富贵究竟图什么。

就像当年在史书留下浓墨重彩的李斯,被斩首时感叹着,怀念和儿子们一起追逐黄狗的自由生活。不会留下什么痕迹的小人物小金宝,也只能偶尔怀念起自己爬树采桑葚,追黄狗的童年了吧。”

评论文章写的不长,也就两千来字,江弦看了五六分钟就看完。

冯骥才见他抬眼,笑着问:“怎么样?很得意吧。”

“得意?”

江弦一脸迷茫,惹得冯骥才怒目而视,“你不会不知道这个沈昌文吧!”

“沈昌文?”

江弦思索良久,试探性的问:“难道是沈从文老师某个亲戚。”

“.”

冯骥才被这话噎住半天,最后无奈叹一口气:“沈昌文同志是人民出版社的副总编,是老编辑家了,他这么快就给你这篇写了评论,可见对你这篇文章有多喜欢,你就偷着乐吧。”

“人民出版社?”江弦吃了一惊。

阿城惊讶的同时,从江弦手上要过报纸,和葛尤一起看了一遍这篇文章。

“江弦,你这创作速度怎么这么快?”大冯在旁边和江弦聊着说。

冯骥才也读了《外婆桥》这篇,文章当中细腻的文字功夫看得他瞠目结舌。

扪心自问,若是要他写这样的文章,那他得逐字逐句的雕琢个一年半载,像是加工艺术品一样写,才能写出这么一篇。

他记得江弦《高山下的花环》才没有发表多久,一经发表,全国盛誉,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居然有时间、有精力沉下心使这样一篇问世。

冯骥才越想越嫉妒的发疯。

“这篇你是怎么写出来的?”他好奇的问。

try{ggauto();} catch(ex){}

“怎么写?拿着笔写出来的。”

江弦给了句俏皮话的回答,在冯骥才开口吐槽之前,他正色道:

“前些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了林桂生去世的消息,你知道林桂生么?”

“林桂生?”

冯骥才没听过这么个人物,茫然摇摇头。

阿城听到林桂生的名字,放下报纸,给冯骥才介绍说:“她是青帮头目黄金荣的原配夫人,上海青帮的创始人。”

“就是她,前些日子在上海去世的。”

江弦接过阿城的话,缓缓为大冯讲道:“林桂生家境殷实,民国那会儿,黄金荣入赘到她家门里,后来在她精心策划下,黄金荣的势力这才得以滚雪球般不断壮大。

后来的事,你们应该耳闻过,在当时的上海,黄金荣的声名,几乎无人能出其右,成了赫赫有名的青帮头目。

但这一切都离不开林桂生这个女人。

黄金荣是法租界的探长,很多事情不能出面,都是林桂生来摆平。”

讲到这里,阿城眼中已经有了些明悟。

“林桂生,杜月笙,黄金荣原来是这样。”

“怎么又和杜月笙有关系了?”

冯骥才越听越迷糊。

好在他还并不是屋里最迷糊的。

“啥?啥啥啥啊?杜月笙又是谁啊?”葛尤啥也不知道,只能瞪大眼睛问。

他在旁边听一帮有文化的人讲故事还挺享受,毕竟这会儿又没短视频啥的,江弦嘴里全是干货,给他听的那叫个津津有味。

“上海青帮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

杜月笙最起初是黄金荣门下,他是个乡下来的小子,后来到了上海,被介绍到黄金荣家里,就伺候黄金荣的老婆林桂生.”

“这唐臭蛋、杜月笙小金宝、林桂生”

冯骥才终于反应过来。

江弦这是从杜月笙和林桂生的故事里得来了灵感,把这两个人的故事改成了唐臭蛋和小金宝。

换句话说,唐臭蛋的原型就是杜月笙,小金宝的原型则是林桂生。

想到这里,冯骥才激动起来:

“江弦,我现在完全懂了,你想讲旧上海,讲那会儿的帮会故事,少不了要谈这段上海往事。

你又不想讲的太锋锐,把这篇故事加上你的艺术色彩,一段风云变幻的上海往事,成了《外婆桥》这样一首童谣。”

冯骥才一脸得意。

见江弦皱着眉头,觉得自己已经看破了他创作时的心理历程。

江弦也不知该如何解释。

他一想,冯骥才猜的还挺合理,替他把一番说辞圆上许多,便点点头。

“嗬,真被你猜到了。”

“各位、各位,容小弟一言。”

葛尤觉得奇怪,“我听你们意思,小金宝的原型是林桂生,可这小金宝是个舞女,林桂生这么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也不像是她的原型角色啊。”

“原型不一定就要和文章里的角色完全一样,取她身上的一点经历即可。”冯骥才解释说。

“我倒是觉得她俩很像。”

阿城思索着道:“你从她们的人生轨迹看就明白了。

小金宝虽说是唐老爷的金丝雀,但唐老爷也对她百依百顺,这和林桂生一样,黄金荣对她基本是言听计从。

论能力,林桂生能辅佐黄金荣坐上青帮大亨的位置,小金宝同样很有本事,你看她给唐老爷开一家逍遥城,开的那是井井有条,日进斗金,姑娘们收点小费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可说到底呢,小金宝不过是唐老爷利用完就抛弃的玩物,至于林桂生,一样是黄金荣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悲凉女子,最后也是个被他抛弃的下场,上海偌大个青帮,最后留给她的有什么,一座空荡荡的小洋房?

说到底,她们俩的命都一样,都是别人的提线木偶,被别人握在手里,只是相较而言,林桂生这孤独终老的结局比小金宝强的多,算是善终。”

“毕竟是写。”冯骥才说。

他很理解江弦这种对结局的处理,这是写,不是讲历史,结尾当然要有文学性,要无声胜有声,意境深远,令读者掩面沉思、回味无穷。

“有道理。”

葛尤摸了摸脑门,越听越有道理,听到最后已经是心悦诚服,侧着身子看向江弦,“还是二位仁兄见解深刻,要是照鄙人浅显之见,江兄写的那恐怕就只有四个字——红颜祸水。”

江弦笑了笑没有说话,相当满意的看了一眼阿城和冯骥才。

听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这么一说,可真让他升出几分“入关后自有大儒替我辩经”的感受。

元旦,江弦骑着火车在火车站等了许久,看到朱琳裹着围巾、拎着行李从车站出来。

“这儿。”

他笑着冲她招手,替媳妇儿取过手上的行李,“冷不?”

这年头,不流行一见面就来个拥抱的热情。

朱琳只是看着江弦,杏眸带着一丝丝的眷恋。

“不冷,回家。”

《少林寺》的拍摄进度很快,毕竟是香港那边的公司,拍摄比较商业化,不像内地这样慢工出细活。

听朱琳讲,经江弦那一闹,剧组里头没再闹出过伙食还要区别对待的事情。

“你真给夏公写信了?”

“没写。”

江弦笑了笑,“夏公日理万机,我给人家写信那不是给他老人家添乱么。”

朱琳瞪他一眼。

“那你还敢这么闹。”

“我又没做错。”

江弦说,“搞差别对待,那寒的是我们自己同志的心。

再说了,咱现在也是文联的干部,还不能站出来替文艺工作者说两句话?”

“德性。”

江弦跟着朱琳回了一趟中关村和景山东两边儿的家里,和两边儿的父母都报了平安。

而后又一起去看了一场《棋王》的电影才回到虎坊路15号的房子。

朱琳扫了一眼屋里,有些惊讶,“没想到你把家里收拾的还挺干净。”

江弦笑着将她拥入怀中,大手往下探去。

“我还有地方收拾的更干净。”

“你要不要看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wenxue.com。奇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