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学 > 大唐天将军 > 第二百六十七章 常平新法,天宝变革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第二百六十七章 常平新法,天宝变革

小说:大唐天将军作者:落叶凋谢字数:2652字更新时间 : 2024-10-25 05:49:15
最新网址:www.qiwenxue.com

宰相的设立,除了辅佐国家军政大事外,就是为了减少皇帝的失误,在关键时刻劝说皇帝。

圣君和贤相向来是儒家口中实现理想的太平盛世的首要条件。

李隆基大权独揽,但为维护明君的形象,不可能冒着群臣的反对,去做一件事情。

况且还是一件从未实施过的事情。

当击笏的声音停止,礼部侍郎达奚珣拱手说道:“启禀陛下,臣觉得常平新法,有些欠考虑了。乡里之间,百姓缺少教化,朝廷把常平粮仓的粮食借出去,无法收回,该如何是好呢?须知常平粮仓的作用啊!若常平粮食亏空,将来出现灾荒的时候,必然会带来更大的祸患!”

“达奚侍郎说得不错……”

“是这个道理……”

“新法要慎重……”

达奚珣的话音落,赢得一些官吏的赞同。

常平粮仓,除了调解粮食价格以后,还是储存备荒的粮仓。

如果常平粮仓亏空,很可能会在旱灾、水灾、蝗灾、地震等灾祸来临的时候,出现更大的灾难。

“达奚侍郎,天灾是不可预定的,而百姓沦落到借朝廷粮食的地步?是什么原因呢?”

李瑄知道常平新法没有那么容易推行,在达奚珣话音落,李瑄立刻向达奚珣反问道。

“可能是旧的粮食吃完,新的粮食还未续上,也可能是其他某些原因。”

达奚珣小心翼翼地回答道,他害怕陷入李瑄的言语陷阱,像之前他的同僚李岩一样。

“每家每户,总会因各种事情,出现各种危难,不论如何!难道百姓遇到困难的时候,朝廷就不管不顾吗?达奚侍郎不会不知道百姓走投无路的时候会干什么吧?”

“那时候,豪强大族就会出手,堂而皇之地用一些微不足道的钱粮,买下百姓的土地。亦或者高利息借给百姓粮食,让百姓用土地抵押,而这种情况下,百姓是还不清的,迟早会沦为佃户,甚至农奴。”

“这些百姓种着同一块土地,但所种植的粮食已经不属于他们的,锄头、犁、牛,也全部是借豪强大族的。他们会从良民,渐渐消失在户口之中。”

“天宝四载的时候,西平郡豪强想在我从河西回来的时候伏击我。那些跟随在豪强身边的,除了奴仆以外,大多数都是佃农。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他吃豪强的,穿豪强的,别说让他们杀我,就算让他们造反,佃农都会跟随。”

“这对国家的危害,更甚于天灾……你身为侍郎,怎么会连这点都想不清楚……”

果然,李瑄一番阐述之后,立刻开始怼达奚珣。

他言辞犀利,直切要害,把大臣们们不敢说的,都揭露出来。

达奚珣一时不知用什么去反驳。

“陛下,诸位大臣,我大唐之盛,古往今来无有比拟。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唐完美无缺,总有一些人为自己的利益,去挖掘大唐的根基,这些人十分愚蠢,他们只看现在,不望将来,目光极为短浅。”

“诸郡县常平粮仓的粮食借给百姓,就算十个里面,收回来九个,也不会赔本。然潜在收益是无尽的,因为朝廷避免无数户口成为佃户,避免万顷良田被兼并,这是保住国家的根基。而且我相信,只要地方处理好,百姓都会将粮食还回来,实在无法归还,在查明以后,还可以延期,让百姓渡过难关。”

“这样百姓怎么会不感激朝廷?怎么会不慕陛下之恩德呢?”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我们身为大臣,难道不该这么做吗?哪怕有一家之寒,一户之饥,也是地方官吏的过错。”

李瑄向李隆基和文武百官一拱手后,继续说道。

农民皆有田地,才是国家的根基,国家才能收到赋税。

如果大量的农民成为佃户,甚至被豪强隐藏起来成为农奴,那国家就会被侵蚀。

监察御史和侍御史加起来才二十多过。

全国一万多个乡。

哪怕李瑄曾治理过的河西、陇右,依然有豪强在穷乡僻壤的地方欺凌百姓。

只要地方官吏搞鬼,他们这些高层就会被蒙住眼睛,捂住耳朵。

那些监察御史,有的到地方监察,在美女和金钱中迷失自我。

有的人在某道监察一圈,弹劾不法,平反冤案,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笔。

可也只是仅此而已。

因为他们去的地方,哪怕一年巡察,也没有步足百分之一。

甚至巡察的地方,还是地方官吏和地方豪强,想让监察御史看到的。

比如李瑄的河东之行!

“李相,我不敢苟同你的话。现在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必要执行新法!”

达奚珣见说不过李瑄,只能用和稀泥的方式。

夸赞盛世,不得图变。

“达奚侍郎当过地方官吏,怎么能说出这种话呢?难道达奚侍郎看不见百姓的艰辛吗?”

李瑄向达奚珣质问后,又道:“我虽在边塞,但亦亲自耕种过土地,知道耕种的困难,知道百姓会因何缺少粮食。”

“我有两首诗送给诸位,以表达我用常平新法,改变百姓生活境地的决心,此二诗皆名《悯农》,是我今年春天在陇右耕地时所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瑄一字一顿,将这两首诗在朝堂上念出来。

第一首表达土地兼并的严重性,农民们春天种植一粒粮食,秋天就能收获许多种子。

四海之内,荒地都变为耕地,可还是有百姓饿死。

《悯农其一》非常消极,不是盛唐的音调。

但在这个时候弹奏出,正适合他常平新法。

哪怕李隆基心里觉得这首诗夸张,但也绝对不会怪责李瑄。

《悯农其二》稍好一些,是告诫权贵大臣们农民的不容易,不要吃着凝聚农民血汗的粮食,而不为农民争取利益。

这两首诗问世,李瑄有自己的打算。

可以让朝野,甚至一些读书的良家百姓,看到李瑄对百姓的爱戴。

朝堂文武百官的面色各异,连李隆基都一脸慎重。

虽然是五绝,但这种为贫苦百姓写的诗还真没见过。

也就是李瑄写出这样的诗,否则能不能传出去,也是一回事。

因为很多官吏抵触,甚至不认同李瑄的诗。

这是李瑄诗中,写得最糟糕的两首,没有一点艺术价值。

但强大的人,哪怕随意轻语,都会被人当成真知灼见;弱小的人奋力呐喊,会显得那么无声。

那些信奉李瑄的人,觉得李瑄的常平新法必须实施。

让百姓摆脱豪强大族!

所有人都知道,常平新法是利国利民的政令。但触犯了大族和豪强的利益。

豪强大族无法继续土地兼并。

原本耕种有豪强土地的百姓,可能会放弃耕种,让豪强大族继续损失。

“啪啪啪……”

在众人一片惊声中,作为诗人的礼部尚书席豫,用板笏拍了手中。

他有赞叹李瑄的诗文风格多变。

他看出李瑄的良苦用心。

为国为民,没有私心。

席豫在朝堂上有名气,连李林甫都不敢残害。

他为官一向清廉耿直,没有什么奢欲,做事不为权势所动摇。

并且性情谨慎小心,给子女、属官写信,从不写草字。

有人说:“这是小事,何必如此留意?”

席豫回答说:“小事不谨慎,何况做大事呢?”

在这关键时刻,席豫能为李瑄发声,说明席豫被李瑄高尚的品格吸引。

有席豫的迎和,朝堂上许多诗人都鼓掌,表示支持李瑄的常平新法。

但左右相未点头,新法在实施的时候,依然困难。

所有文武大臣都看向左右相。

连李隆基都在等待李林甫点头同意。

虽李林甫能揣摩圣心,但李林甫明白他要招揽一些反对李瑄新法的大臣。

try{ggauto();} catch(ex){}

现在正是时机,如果他退缩,他可能会永远失去机会。

于是,李林甫出列拱手道:“陛下,臣万不敢苟同李相之言。此常平新法看似美善,然行于实际,则弊端丛生。各地方官吏为求政绩,强行抑配,不论民之需否,皆令借贷,致使民有不愿贷而被迫贷者,民怨渐起。且那一分之息,虽云不高,然诸多杂项费用加之,实乃沉重之负,百姓苦不堪言。”

和达奚珣不同,李林甫没有从浅显的问题出发。

达奚珣太明显了,谁都知道达奚珣为大族说话。

事实上,不仅达奚珣的女儿嫁给大族,而达奚珣的儿子,也娶洛阳大族的女儿。

李林甫借以更深的危害,让李隆基知道法令的颁布与实施,之间有巨大差异。

然李林甫不知道的是,李瑄在提出常平新法的时候,已经告诉李隆基常平新法会出现什么样的危害。

李林甫话中的大概意思,李隆基早就知道。

所以李林甫说出这番话后,李隆基对李林甫颇为失望。

李隆基没有回答李林甫的话,就代表对李林甫的态度。

李瑄当然要借此时机,替李隆基发声:“右相之言极为荒谬!若不行常平新法,那每逢灾荒饥岁,百姓求助无门,唯有卖田卖地卖儿卖女于豪强大户,如此则土地兼并愈烈,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国家如何得安?常平新法行之虽有小碍,然只需严申法令,一旦地方官吏阻挠,哪怕太守、长史、采访使,审查完成,直接处死,绝不姑息!”

“太守是一郡大吏,如果以小罪而被杀死,天下会服气吗?李相难道不觉得太残酷了吗?”

李林甫质问李瑄。

“敢问右相,如果按照理想状态下,常平新法能否利国利民?”

李瑄反过来询问李林甫。

这个老贼排除异己,杀诸道太守的时候可是眼睛都不眨一下,全是莫须有的罪名,现在却冠冕堂皇起来。

“可以。”

关于这一点,李林甫无从反驳。

因为常平新法的出发点,让李林甫无法强行否认,只能从其他方面否决。

“如此,右相怎么会认为这是小罪呢?破坏这样的国之大策,就应该处以极刑,以警示天下官吏。更何况,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李瑄严肃地说道,声音就如这寒冬一样冰冷。

“话虽如此。官吏欺上瞒下,朝堂无法绝对杜绝。监察御史也不可能走遍郡县。”

李林甫坚持自己的观点。

“启奏陛下,臣觉得应该在诸郡县建立常平新军。”

“常平新军的主要职责,是调查借粮不归还的百姓,以免地方官吏行过激之事。同时,常平新军可监视地方官吏,举报那些欺瞒陛下,与豪强勾结的官吏。”

李瑄趁机将组建常平新军的事情说出。

“常平新法,本就有亏损的风险。组建一支常平新军,不知要花费多少钱粮,意义何在呢?”

李林甫抓住这一点,对李瑄的常平新军质疑。

“陛下,臣认为当裁去一批郡兵、县卒,让他们回归农田。臣发现缉拿盗贼,郡兵县卒就算缺少一半也足够!更何况关键时刻,常平新军还可以帮助郡县。”

李瑄当然有自己的方法。

少一些郡兵县卒,招募常平新军。

李瑄在临海的时候,就知道郡兵几乎沦为废物。

这种郡兵的设立,没有一点意义。出现叛乱的时候,难道还指望这些郡兵吗?

“常平新军的设立,非常不错。由李相筹备常平新军,届时将道、郡、县设立常平新军的数量告知朕即可。”

李隆基接着李瑄的话发声,无一不显露对李瑄的支持。

而常平新军由朝廷直接控制,可以避免许多危害。

“遵旨!”

李瑄向李隆基拱手领命。

“陛下,常平新法不适合在此时颁布,请您三思。”

李林甫还在努力。

倒不是真正想劝服李隆基,他是想让文武百官看到他的态度。

他坚定地去对抗李瑄,一定有不少官吏来投靠他。

不要说朝堂上的官吏,就是王公、公主驸马、杨氏,也会因常平新法而受到损失。

“利国的良策,总是要试验一番。右相的说辞,不足以证明常平新法的坏处。李相胸怀天下,这才是宰相的风度!”

李隆基沉声向李林甫说道。

特别是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

李瑄早就向李隆基说过常平新法的危害,李隆基当然不会买李林甫的账。

谁阻止实施新法,李隆基就认为是谁想阻碍他成为千古圣君。

李林甫心中一跳,他能听出圣人很生气,他也没想到圣人会这么坚定地实施常平新法,李瑄为圣人灌了迷魂汤了吗?

“左相,你如何看待常平新法?如果有异议,请说出不好的地方。”

李隆基又看向裴宽。

这是在逼着裴宽站队。

常平新法不好?

哪里不好,可以说出来?

裴宽心中郁闷,他想说的,李林甫已经说了,但都被李瑄辩驳了。

他总不能说“常平新法阻碍了豪强大族土地兼并”?

谁敢说这句话,谁就会遗臭万年。

裴宽深思熟虑后,他发现李瑄真的很精明,环环相扣。

有常平新军为常平新法保驾护航!

他最担心的就是豪强大族在李瑄的威压下,忍无可忍,聚众谋反。

或者以此威逼,行进的更激烈。

“臣认为可以试试!”

裴宽无奈地答复。

给不出反驳的理由,而强行反驳。李隆基真有可能罢相!

“左相也有宰相的眼光啊!”

李隆基夸赞裴宽,然后不等李林甫同意,就道:“已经有两位宰相同意新法,朕觉得新法可执行。反对常平新法,又说不出理由的,都是别有用心!”

常平新法,是为扼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李隆基当然清楚。

他以为以他的威势,豪强大族会让利给百姓,这样大家皆大欢喜。

这也是李隆基全心全力支持李瑄的原因。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李隆基自己都无法放弃奢靡的生活。

怎么能指望豪强大族将利益吐出来呢?

真正的变革,必然是腥风血雨。

朝臣们面面相觑,他们看着在大殿中央的李瑄,一副随时辩论的模样。

谁都知道李瑄能说会道,害怕上去以后自取其辱。

李林甫拱手退下,似乎屈服。

他现在只需要等待大臣们到他府中,然后抓李瑄的破绽。

作为一名老辣的宰相,他知道常平新法想在全国实施,必然会出现大量的“灾祸”,哪怕有常平新军保驾护航。

他要将等李瑄身败名裂,将李瑄逐出长安。

朝会结束,常平新法,在李隆基的全力支持下,勉勉强强得以推行。

但推行的过程,却是极为困难。

下朝以后,文武百官各怀心思。

有的未离开朝堂,他们驻足在朝堂之外,似乎雪越下越大了。

这是什么的征兆呢?

本来因李瑄拜相而震

现在因常平新法而惊。

可以想象常平新法昭告天下的那一刻,必然会地动山摇。

下朝以后,李瑄第一次步入“中书门下堂”,也就是俗称的“政事堂”。

这是宰相和皇帝讨论军机的地方。

华清宫的政事堂在朝堂的后方。

李隆基没什么说的,他让李林甫和裴宽,处理两省之事和国家大事以外,必须为李瑄的新法行便利。

李林甫和裴宽只能点头。

李隆基没有在中书门下堂久待,一刻钟后,就回华清宫的内宫。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wenxue.com。奇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