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和小偷(附录:《佛遗教经》真实四谛)
禅师和偷
禅师隐居山中,结庐而住,自耕而食。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做完了一功课的禅师信步走出门,月下的山景,一下子吸引住了禅师。
禅师沉醉其中,许久而归。
刚到门口,发现屋内人影晃动:原来有偷在行窃!
禅师知道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值钱的,便伫立门口静候偷出来。
空手出来的偷,见禅师挡住门口,惊慌失措,呆在那里。
禅师温和地对他:拨感谢你赶了那么老远的山路来看我,但我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送给你。山中秋夜寒气浓重,我看你衣着单薄,这件衣服送你上路吧!斳完脱下身上的衣服,披到偷身上,让开一条路:拨走吧!夜深了,路上心!斳
偷脸有愧色,落荒而逃走
禅师望着月下偷远去的背景,叹道:拨可怜的人儿,但愿我能把上的这轮明月送给他!斳
第二,太阳出来了,禅师打开大门,发现门口放着一件衣服,折得整整齐齐,用油纸包着。
正是禅师昨夜送给偷的那件。
禅师收起衣服。
这时,一轮红日在山项了,禅师面对太阳,双手合什,自言自语:拨我真的已送他一轮明月了!斳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古今医家多解释为,道,圣人都在修行它,而愚蠢的人也钦佩、佩服它。
谬之千里!关键在这个“佩”字,让我们看看到底是什么意思。“佩”是会意字,从人、凡、巾,本义是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做为动词使用时,也多以佩戴装饰品有关。联系到“圣人行之”,那么,“愚者佩之”其实就是佩戴它的意思,或者只是将它当作一种装饰品而已。比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起宗教、起修行,那是一个口灿莲花啊,但是,你看看他的行为,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这就是愚者!
再进一步往深里想,“斜字无论是做为修行或者行动讲,都明显具有一种自觉性和主动性,那么“佩”呢,做为装饰品在行动中处于什么状态?大家想一想看,我们的举手投足、或急或缓,它是不是都被动地亦步亦趋,被我们任何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晃动着、摇摆着,甚至是翻滚着、扭曲着。所以,我想现在我们应该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道这个东西,圣人会主动地去感悟它,并遵循它的指引主动修行自己,而愚人则是被动地、浑浑噩噩地一生被它推向生老病死、自生自灭的境地。用当代流行的话语来,圣人是在生活,而愚人只是生存,与地位无关,与财富无关,只与一种灵性的觉悟有关。
try{ggauto();} catch(ex){}
最后,简单一“圣人”、“愚者”,关于“圣人”,我们在《上古真论》中有关专门阐述,这里不再赘述,简单来,圣人是我们凡夫俗子在当下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而愚者可以泛指一切愚蠢的人,但无论是圣人还是愚者,在这里应该都是一种泛指,因为,如果非要对人进行粗暴分类,至少还可以有贤人、常人介于圣人与愚者之间,所以,我觉得,这里的“圣人”可大致理解为修行的人,而愚者则是余下的其他所有人。而所谓“修斜的人呢,我是这样理解的:相信一种先验性的、非物质的存在,它才是世界的创造者与主宰,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负罪而生的,我们一生所有的思想与行为,都似赴一场赶考,为的是下一次轮回开始前的那场“审疟。事实上,这种来自于道的能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里,我们修行的关键,就在于与这种能量建立沟通机制,并通过它参悟道,在道的指引下约束自己、一心向善,从而提升整个人生之格局,且影响下世。
附录:《佛遗教经》真实四谛
佛陀在临涅盘之前,再次询问弟子,如果对苦、集、灭、道四谛法存有疑问,乘自己尚未涅盘,不要心存疑问而不求解决。世尊如此问了三遍,没有一个弟子向佛请问。弟子中之所以没有人来请教,是由于大众早已经对这一问题如理思惟,依法修行,因而没有任何疑问。
当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楼陀尊者以眼观察大众心之所想后,对佛陀:“世尊,月亮可使变热,太阳可令变冷,佛所的‘四谛法’真谛,却不能改变。”
佛所的苦谛是真正的苦,不能够使快乐;集谛是真实的因,更没有其他的因。苦如果灭了,就是造苦的因灭了。苦的因灭了,苦的果就不存在了。灭苦的道路,就是大众常奉行的“八正道”,更没有其他的道。阿楼陀告诉佛陀,众比丘对于“四圣诒所道理没有疑问。
图片
“四圣诒是佛陀所亲证的佛法真冢佛陀成道之后,在鹿野苑度化五比丘时,为五比丘讲了“四圣诒的道理。要求五比丘要依照“四圣诒如法修校“四圣诒中的“诒就是真谛的意思。“圣诒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
“四圣诒讲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冢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wenxue.com。奇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