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朝廷栋梁
“侯爷,依你看三郎有没有成为武进士的可能呀?”
“我朝实行以文御武的策略,武举考试主要考究骑射、武艺,还有对策。老三的骑射和武艺都很出色,对策的内容以边防、时务为主,多考与兵法、军事战争有关的内容。
而我勇毅侯府是武将世家,对策方面的内容只要用心学习想要考得好成绩并不难。
照我看,以老三的资质,二十岁左右定能考中武进士,成为正七品的武官。”
“太好了,只要三郎能够顺利入仕为官,有官人你为他保驾护航,他日三郎定能步步高升。”
“夫人你想多了,大郎才是我们家下一代的继承人,三郎再出色也只能协助大郎。”
“什么意思?”
“说白了就是有功大郎领,有过大郎的弟弟们顶,只要大郎的位置保住,家族就能兴旺发达。”
“这怎么可以?!”
“这怎么不可以。我的弟弟们不也是这样吗,武艺好的入仕为官协助我,帮忙打理家业的挣钱回来供府中一应用度。
大家都依靠侯府为生,各司其职,这样家族才会越发壮大。
老三,为父之所以早早跟你将事情说开,就是为了让你做好心理准备,不该生出其他的念头,免得日后你们兄弟阋墙。”
“不会的父亲,因为我想读书参加科举,日后做文官,不会跟大哥抢资源的。”
“你说什么?读书考科举?老三,你不是在说笑吧?”
“侯爷,文官的地位比武官高太多了,三郎想要读书考科举也很正常呀。
要知道齐国公家的独子齐衡,板上钉钉的下一代齐国公,人家不也是在读书准备考科举吗?他可以,我家三郎为何不行?!”
“夫人,为夫没有说不行。为夫的意思是,三郎在习武方面有天赋,就应该发挥所长,去博有很大希望能成功的武举,而不是去读书考那希望渺茫的科举。”
“三郎都没有去参加过科举,侯爷又怎知他在读书方面没有天赋呀?!”
“我们家是武将世家,就没有出过文官。”
徐浩东看到母亲说不过情急之下就要开始胡搅蛮缠,于是接话道:“父亲,我们家以前没有出过文官,不代表以后也不会有。
只要父亲为孩儿聘请名师回来教导,孩儿定会头悬梁锥刺股一般刻苦读书,即使考不上举人、进士,也必定会通过国子监的考核,成为一名文官。”
“那样的话你只能从一名没有品级的官员做起,而且之后升迁的希望很小,前途渺茫,了不起能做到县令,这样你也能接受吗?”
“嗯,孩儿很容易满足的,日后能够做到县令,成为一个县的父母官就已经很知足了。”
能够管理一个县,在徐浩东看来已经非常厉害了。
“既然如此,为父倒是不好再阻拦。不过我们家是武将出身,跟文官的关系比较疏远,想找名师回来教导你读书,难度太大,为父一时之间并没有什么好办法。”
“侯爷,你姑姑当年不是嫁给了一名探花郎吗?她的儿子后来又中了进士,说起来也算书香门第,你可以找她帮忙呀。”
“夫人又不是不知道,当年朝廷追缴欠款,我父亲找姑姑借钱,姑姑不肯,后来不得已变卖家产才得以偿还朝廷的欠款。
try{ggauto();} catch(ex){}
至此我们两家的关系便一落千丈,后来父亲想要将妹妹嫁给姑姑中进士的儿子盛紘,姑姑又拒绝了,两家的关系越发疏远,甚至可以说是从此不相往来。
就这样的情况,你让我如何是好?”
“无论关系好与不好,你们始终都是亲戚。为了三郎的前程,我们做父母的,向长辈低一下头,迈出与盛家重新交好的第一步,有何不可呢?”
“夫人你这不是为难我嘛。”
“不外就是写封信让人送过去,联络联络嘛,这有什么好为难的啊,你不写我写。”
“慢着,我写。不过你得答应我,在没有找到名师之前,老三练武和学习兵法的功课不能停。”
“没问题。我们家三郎就应该成为文武双全的朝廷栋梁。”
隔天,勇毅侯就带着徐浩东前往国子监报名。
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
国子监是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华夏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学生来源主要是天下各府州县按名额贡入之生员,有岁贡、优贡、拔贡、恩贡、副贡等名目,号“五贡”。
他们身上只有生员(即秀才)的功名,若想再进一步,仍须参加乡试。
若不再考取功名,以国子监生身份入仕,则多被用做县丞,或教谕、训导等学官,秩低而俸薄,权轻而利小。
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一直不高,学校课业也就相对宽松懈怠。
加之封建时代教学方式之陈旧落后,教学内容之枯燥贫乏,使得学生主要的功课便是背书、写字、作文。
听说是勇毅侯带着嫡子前来报名,国子监的祭酒(校长)带着下属们亲自出来迎接,为其办理入学手续。
在封建社会,特权阶级是真实存在的。
中高级官员家的子弟可以不用去考院试,直接拥有等同于秀才一样的权利,可以去报名参加乡试考举人。
“今后我儿就有劳祭酒了。”
“侯爷言重了,此乃下官的分内事。”
办完入学手续之后,徐浩东拿到一应物品。
“三郎你先回去,我跟祭酒出去喝两杯。”
“好的父亲。”
隔天开始,徐浩东便开始每日前往国子监读书。
国子监的夫子都有功名和官职在身,最起码也是个举人,虽然跟名传天下的大儒比不了,但教这些以官员子弟为主要成员的监生,还是绰绰有余的。
徐浩东跟一般十来岁的小孩不同,认真学习起来进步非常快,令夫子们惊奇连连。
“母亲,孩儿已经从丁班升到丙班了。”
“我就知道三郎有读书的天赋,仅仅过去一个月,就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从母亲的院子出来后,徐浩东的手里多了二十两银子。
要知道勇毅侯的子女们每月的月钱只有二两银子,徐浩东这一下就得了十个月的月钱作为奖励,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wenxue.com。奇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