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朝堂激辩
群臣议论声十分激烈,怀疑声和支持声此起彼伏。
总体来说,反对者占据多数,支持者只是少数,一来大明官员顽固,大部分的官员都难以接受新鲜事物,二来,朝廷向百姓借钱,有失体统,第三,对国债能否筹集到一百万两银子,表示疑问---如果朝廷舍出了面子,最后却没有借到钱,岂不是变成了笑话一场?不可,不可啊。
少数开明的支持者认为,这是筹集银两,渡过年关的唯一办法,朝廷向商人借钱,并没有什么丢人,去年河南巡抚衙门做的就很好,朝廷如果不效仿,难道是要看着灾民饿死、冻死吗?
对大多数人的反对,朱慈烺一点都不意外,他目光望着御座上的崇祯帝,等崇祯帝说话,耳朵却竖起来,听群臣的议论,对于每一个支持或者是反对他的论点,都记在心中,一会论证的时候,再一一引用,或者解释释疑。
“说来容易……但出钱如割肉,商人未必肯借啊。”崇祯帝没有说话,次辅陈演先发出感叹。
朱慈烺转向他:“商人和富家的存银,都藏在自己地窖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灰尘不知道落了多少层,只所以不愿意出借,一来是备灾,二来是担心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即便是有忠义之心,想为国家分忧,但却也是报效无门。去年,河南巡抚衙门,按时按价,还清了粮米欠款,给朝廷肃立了威信,只要能解开商家富人的心结,去除他们的担忧,商人们算盘一打,发现既能赚取利息,又能为朝廷分忧,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陈演摇头,显然还是不能被说服,在他心中,好像认定向商人借钱,几乎不可能
三辅蒋德璟站出来,向朱慈烺拱手行礼:“如果能将商人百姓都发动起来,为国分忧,那当然是好的。只是,人多自私,用真金白银换纸,他们如何能愿意?”
蒋德璟说的隐晦,但朱慈烺却知道,他是在暗指大明前期大肆发行“大明宝钞”也就是纸钞,最后变成一张废纸,无人认可的前事。宝钞是纸,国债票据也是纸,宝钞是大明朝廷发行,是朝廷的信誉和脸面,最后却失败的如此狼狈,太子殿下你提出的国债,和宝钞有什么区别呢?
蒋德璟所问,正是朱慈烺想说的,他还礼,肃然道:“国债发行,需有严格的制度,第一,国债券由户部负责发行,发行数量,严格控制,绝不能滥发,今年借债,明年需有偿还之根基,否则不得发债。发债所得银两,全部进入太仓库,来年还款之时,太仓库亦要准备相对应的银两,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国债券的兑换。否则,唯户部是问。”
“这一点至关重要,乃是国债之根基……”
“殿下,”一臣忽然站出,向朱慈烺拱手:“臣有一点不明,为什么要控制数量,朝廷借债一次不容易,为何要自我限定一百万两?如果能借来更多的银子,缓解朝廷财政,岂不是更好?”
朱慈烺一看,原来是御史马嘉植,马嘉植人称马面,有刚正不阿之称,其人虽刚正,但对于经济,显然是不通的。
不止马嘉植,殿中群臣,估计很多人都有同样的想法,恨不得一口气将民间的金银全部搜刮干净,都为朝廷所用。
而这,正是大明王朝,当年发行“大明宝钞”失败的原因。
朱慈烺道:“原因很简单,发行国债,非是常例,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就如民间百姓,不得已才和他人借钱一样,如果一个人,家中只有三亩田,但却想向他人借三十亩田,一定没有人敢借给他,都担心他还不起,变成了空债,民间如此,朝廷亦是如此,需量力而行。唯有如此,国债才能永续发展,朝廷信誉才能得到保证。”
“更何况,借钱不是白借,是要有利息的,朝廷借一百万两,来年利息是六万两,如果是两百万,一年就需要十二万两,以此类推,借的越多,朝廷需要偿还的利息就越多,如果还不上,朝廷信誉必受损害,以后怕也是再也借不上了。因此必须有所控制。”
马嘉植听完,不再问,深深一礼,退下了。
朱慈烺继续:“第二。国债券不记名,到期之后,任何人拿着国债券到户部,都可以换取应有的银两,同时允许国债券转让流通,可以换金银,亦能抵偿赋税,比如京师一个商人,来年他需要缴纳赋税一百两,但如果他手中恰有一张一百两的国债劵,那么他就不必辛辛苦苦的带着银子到衙门了,他只要把他手中的国债卷还给朝廷就可以了,如果是到期的,朝廷还需要另付他六两利息。”
“各地衙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或者是折价收购国债券,违者以重罪论处!”
“如此一来,国债卷就不再是废纸一张,而是等同是真金白银,商人必然愿意认购。”
大明宝钞失败的两大原因,一是毫无节制的滥发,根本没有保证金的概念,二是不能按实际数目兑换,亦不能抵充赋税,朝廷只发行宝钞,但却不回收。
白话讲,大明朝廷鼓励你们商人之间用大明宝钞进行交易,但想要用宝钞抵偿朝廷赋税,却是没门。交税还得真金白银。
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把百姓当傻子吗?
洪武朝刚发行时,一张钞值1000文的大明宝钞,还能换800文铜钱,后来越发越滥,兑换的铜钱越来越少,从800一路跌到80,最后干脆没人要了,变成了废纸。
和大明宝钞相比,国债券不但可以抵偿赋税,控制发行数量,而且还有利息,岂不是香的很?
当然了,百数之六的利息有点高,但谁让情势着急呢。
轰
听完太子的两点,殿中立刻就哗然一片,什么,债券可以抵税负,那明年的岁入不就少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愚者惊讶,聪明者却在点头,原本他们不支持国债,就是担心国债不能流通,不能兑现,变成另一种的无人问津的大明宝钞,徒自扰乱社会和经济,现在听完太子对国债和宝钞截然不同的设计,国债能当真金白银,他们觉得,或许可以一试。百姓们或许会接受。
try{ggauto();} catch(ex){}
至于抵扣赋税,本来就要还的,用一张纸代替,倒是省事了。
朱慈烺继续:“第三,学习钱庄票号之法,多用防伪和暗记,不给奸人可乘之机,同时严峻刑罚,胆敢伪造朝廷债券者,斩!”
“只要三管齐下,公之于众,令百姓商人安心,视国债券为金银,那商人百姓自然就愿意购买国债。”
听完太子的三个建议,殿中群臣的争论更加激烈。
真实的历史上,崇祯十六年,朝廷财政枯竭,无银可用的时候,桐城秀才蒋臣向朝廷献策,提出重启宝钞法,将正德年间废止发行的纸币恢复,但依然是没有保证金,依然是朝廷随意发行,一千就一千,五百就五百,也依然是强制百姓,必须将手中的金银,换成宝钞。并说:“民间不用,以违法论!”又说,五年之内,天下金银,尽归内廷。
焦头烂额的崇祯帝心动了,户部右侍郎王鳌永也同意,但首辅蒋德璟却强烈反对,他说道:“百姓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
又说,太祖朝的宝钞都不能成功,何况现在?
崇祯帝不听,继续推行,结果惹的市井大乱,募商发卖,无一应者,印出来的精美宝钞,变成了一张张废纸,不但没有能改善朝廷的财政状况,反而惹起民怨,不得已,崇祯帝只能收回宝钞,同时将责任推到王鳌永头上,将其调出户部,以平民愤。
如果朱慈烺今日提出的国债,和宝钞一个性质,蒋德璟肯定也是会反对的。他没有反对,只是沉思,就说明他对国债,隐隐然已经是支持了。
太子提出了“国债”,这忽然出现的概念,令群臣新奇又惊异,他们激烈争论,对国债是否可以施行,相互言辞交锋。
和刚才不同,支持者的言论,渐渐多了起来。太子说的有理有据,又或者,这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唯一办法---不说赈济灾民的粮米,各部官员的俸禄。都还欠着半年了,如果有了银子,他们才有发俸的可能。
有人想,太子一连说出三条建议,俨然是胸有成竹,早有准备,照过去两年的经验看,太子提出的建议,都是利国利民,这一次应该也是不会错的。
群臣激辩,御座上的崇祯帝脸色却不是太好看。
如果能快速筹到了一百万两银子,渡过这个年关,那当然是好的,但朝廷的颜面也是重要的,虽然太祖皇帝曾经向商人沈万三借钱,但那毕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是否有这样的时机呢?天下百姓又会不会因此而小看他的这个“穷鬼皇帝”呢?
写票据,给利息,发行一百两,来年利息就需要六万两,这不是让那些奸商占了朝廷的便宜吗?
另外,儿子的脑子里为什么总是有这一些出人意料,奇离古怪的想法呢?
如果朝廷用了,岂非又是证明了太子的英明?
但如果不用,又去哪里找寻这笔钱粮?
没有钱粮,京畿岂不是要动荡?
崇祯帝越想越焦躁。
殿中的争吵也进行了有一段了,皇帝迟迟不说话,作为首辅的周延儒察言观色,却也揣测不出皇帝的心意,眼见殿中争吵越来越激烈,他不得不出来维持秩序,重重地咳嗽了一声,待殿中的争吵稍微平息之后,他望向傅永淳:“户部什么意思啊?”
对户部来说,太子的建议,就像是一根缓解他们危机的救命稻草,或者说,这是推卸责任的最好方式,不管此事成不成,他们都成功的将危机转移了。因此,傅永淳第一时间在心里就已经同意了,但因为皇帝和阁臣都没有发表意见,所以他也不敢轻易站出来,只是和站在身边的户部侍郎王鳌永相互商议,两人很快就取得了共识,此时见周延儒问,傅永淳急忙拱手道:“户部以为,太子殿下所言甚是,户部可以尝试……”
只说尝试,并不说一定能成功。老官吏,果然奸猾。
但周延儒并不满意,他脸色一沉:“太子殿下三条建议,户部做来,可有困难?”
官场问话,都是有学问的,周延儒的问话,隐隐是有拖延之意,只要傅永淳说有什么什么难处,暂时还做不到,那么,今日的议事就会到此为止,散朝之后,各部再商议,等到周延儒弄清楚崇祯帝的心思之后,以后再推行也不迟。
傅永淳也是老官吏,鸡贼的很,立刻就明白了周延儒的意思,身为户部尚书,对首辅的意思,不敢不遵从,急忙拱手,正要说拖延之策,忽然就听见太子高声道:“父皇,儿臣以为,户部当然是有困难的,其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国债的发行,而是如何号召百姓购买国债!”
“朝廷首次发行国债,纵使解释的再是详细,制度再是齐整,百姓们心中也难免会有疑虑,为解百姓疑虑,儿臣以为,朝中勋贵百官,应该先行认购,以为百姓楷模,但使勋贵百官,争相认购,商人百姓自然就会去除疑心,勇于响应!这一来,户部的困难,自然迎刃而解。”
听到此,傅永淳张口结舌,原本要说的“困难”,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首辅虽大,但大不过太子,太子已经把户部的困难说明白了,并且想出了解决的办法,如果他不领情,继续叽叽歪歪,且不是明着和太子作对?
再者,太子既然打断他的话,抢先回答,显然是已经看穿了周延儒的用意,他岂能再回答?
殿中也忽然肃静了。
群臣都想,原来,太子殿下算来算去,还是把我们都算进去了啊。
哎呀,我可没有钱。
也有人想,不知道我们要认购多少,太子和陛下才会满意呢?
御座上,崇祯帝脸色更阴沉,他感觉到了群臣情绪的变化,心中不免恼怒,你们吃朝廷的,用朝廷的,朝廷有难,你们却是一毛不拔,一个个都装穷,真以为朕不知道,你们中间很多人都是小财主吗?
——————明日进城,无更,见谅~~
喜欢崇祯十五年崇祯十五年。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wenxue.com。奇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