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楼兰
白龙堆的盐碱地硬如顽石,几天下来许多骆驼都四蹄流血,一些马匹的蹄子也因为地面被晒的滚烫而受伤,不少牲畜因此丧生在白龙堆内。
为了减少驮畜的伤残,李辰命令,再次开始利用早上和傍晚凉快的时间赶路。
白龙堆是真正的不毛之地,别说青草,就连戈壁沙漠中常见的红柳、骆驼刺都没有,却经常能看到前人走过时倒毙的牲畜的尸骨和捡漏的用碎石搭造的坟堆的残迹。
白天不能走,大家就利用这段时间吃点东西补充体力。没有柴生火,也有办法。
找片被日头晒得滚烫的石板,把前面死掉的马匹、骆驼割下来的肉,一片片割下来铺在上面。过上一会儿也能弄成肉脯,算是解了口腹之欲。
饮水照例严格控制。使团出玉门时,让骆驼驮了两百个大木桶,每个木桶能装两百斤水。到现在人喝马饮的,也去了一大半,卓兴回报说,剩下的水还够坚持十天。
不过李辰倒是丝毫不慌,他有个乾坤袋,在里面还储存了一百桶水。只不过这是他最大的秘密,除了他没有第二个人知道。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亮出这个底牌的。
一路上经常能能看到一些修筑的比较好的坟墓,带有很鲜明的大夏风格,上面也有墓碑。李辰看后经常带着所有人进行简单的祭拜。
那些墓,都是以前大夏军经过此地远征西域时,牺牲的军人的坟墓。
李辰的心里不断的感叹,为了这条通往西域的路,有多少前辈牺牲于此啊!
终于,用了八天的时间,前面的斥候回报:“大人,我们看到了一座方城,可能是居卢仓。我们看到有我们大夏的军旗。已经派了人过去了!”
李辰催马向前,一座不大的方城出现在远处。果然看到有一队骑兵在斥候的引领下迎了过来。
来者为首一人,看盔甲服色是一员校尉。只见那名校尉看到李辰的使臣打扮后,远远下马,一路小跑过来后,单膝下跪行军礼道:“大夏楼兰军屯田戊己校尉陈会,见过崇义侯!”
李辰也跳下轺车,伸手搀起陈会道:“想不到离开玉门关到了这里,还能见到大夏的军人,真是惊喜莫名!陈将军辛苦了!”
按理说校尉是没有资格被称为将军的。李辰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他们为了大夏,能够在这么远的地方屯垦戍边,值得上一个将军的称号!
来到方城下,双方军兵如同见到了亲人一般,相互拥抱,问好,打听乡党,欢声不断。
李辰在陈会的陪同下站在南面的城墙上,一座广阔无垠的巨湖展现在他的面前:罗布泊!
陈会介绍:“这就是罗布泊!又称蒲昌海!顺着蒲昌海的湖边向南走,不远就是楼兰!”
陈会建议李辰的队伍在此休整两日。他带队下湖,给使团捕上些鱼来,给大家打打牙祭。李辰自然从善如流。
李辰安排卓兴、瞿虎对全使团进行一下检查,把生了病的成员和驮畜留下来,等有回大夏的商团,便跟着他们一起返回大夏。
他还给皇帝写了封信,把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路上记载下来的人和事也汇报了一下,请皇帝论功行赏。
他把信装好递给陈会,拜托他有机会就把信托带回去。陈会满口答应。他说这里是所有商团来往大夏的必经之地。他也会派两名信使跟着往来商团回玉门。
李辰等在居卢仓休整了三天,大部分生病的人基本都恢复了。最后一日,李辰安排大家开始准备行囊,补充淡水,粮食准备出发。
这蒲昌海的水是咸水,不能饮用。不过居卢仓读附近就有好几个泉眼,补充淡水倒也方便。粮食也是不缺的,居卢仓本就是个军屯,粮食也不用上交。
粮食自己吃不完,除了正常储备以外,还可和周围的渔民牧民交换肉食。
唯独就是蔬菜,因为是春季,蔬菜现在还没有,只有去年存下来的一些萝卜胡萝卜白菜胡葱之类。
李辰也见到了当地的居民,他们和大夏的人已经想得非常不同。他们皮肤较白,高鼻深目,眼睛是蓝绿色。无论男女,都比较粗壮。
用陈会的话讲,这里是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人又多。他们女人居然还有接种的风俗,其实目的就是避免近亲结婚。因为这里人口太少了。
陈会指着西南方向的一条路对李辰说,这条路叫楼兰道,走大约两百多里,就是楼兰城了。
……
挥手与陈会等戍卒告别之后,大队人马顺着楼兰道直奔楼兰。
随着离罗布泊越来越远,人文景致也出现了改变。渐渐的有些与大夏内地比较相似。出现了大片的农田,还有人在播种。
胡商介绍说因为西域相对于大夏内地比较偏冷,所以这里播种日期也比内地晚,而冬天来的又早,往往作物的收成并不好。评论一亩地要比内地少收近一石粮。
不过即便如此,因为这里的田地比较多,虽然产量低,可是总量大。所以看起来这些农耕的楼兰人要比渔猎的楼兰人生活的要好一点。而且虽说都是楼兰人,他们的长相却更加接近大夏人。
远远的,有一队大概是巡逻的骑兵,看见了李辰的大队人马。估计是被这么多人的突然出现吓着了,呼哨一声,四散而去。只有一个看起来是个头头的,估计是迫于职责所限,勒住马,既没有逃,也没有过来,就那么看着。
try{ggauto();} catch(ex){}
李辰心中好笑,派了一个胡商和谭燕一起前去。对面看到大队人马只出来了两个人,其中还有一个胡商打扮的。所以就那么等着。
远远的看他们交流完毕,那名小头头拨马飞一般的去了。自己派去的两人回来禀报说:“刚才那人是楼兰王的什长,知道了我们是大夏皇帝派来的使团,已经向楼兰王报信去了。他请我们走慢一点,不然他们还来不及准备我们就到城下,他们会觉得很失礼。”
……
当大队人马又走了大约不到十里地,远远的已经看见了楼兰的城墙。一队人马居然已经迎了出来,为首的看起来,居然还是一副华夏人的打扮。那队人马在离李辰差不多百步的距离时停了下来,为首那人翻身下马,直接滚了过来。之所以是说他滚过来,是因为那人实在太胖了。华夏中原有句话形容就是“有那缸粗木那缸高。”他的移动,就像是一只球。不过跑的居然还不慢。
他跑到李辰的轺车前,喘着气,费力地弯下腰,用一口非常标准的大夏雅言说道:“卑微的、一向心慕大夏的的仆人、大夏皇帝的臣子、暂领楼兰的夏源,见过天朝上使。”
李辰看到他这个样子,心里觉得好笑。不过表面上还是镇定自若。前面陈会已经给李辰简单的介绍过楼兰的情况。这楼兰近百年来一直夹在大夏和北狄之间。但是北狄的确是除了索取就是杀戮,令楼兰对其痛恨不已。相反大夏使臣但凡到此,都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好处。
大夏初年,因为不知大夏威严,加之北狄早一步来到西域,曾经和北狄眉来眼去,还曾经想谋害大夏使臣。结果被大夏出使大宛的使臣,傅介子带使臣随从三十六人趁夜斩杀北狄使臣上下一百余人,威震楼兰。
从此后楼兰一直就是大夏最忠实的拥趸。其间虽然有几十年西域和中原断绝联系,但是换了几个楼兰王,都是表面顺从北狄而已。当北狄战败,触角不及楼兰后,现在的这个楼兰王,立即派使者赶赴长安拜见了先帝,并且带了大夏屯田的军士来到楼兰驻扎。这个楼兰王原名尉屠源,为表忠心,取了以夏为姓氏的大夏名字:夏源。
李辰从车上下来,走到跪在地上的楼兰王夏源面前,取出圣旨,说道:“大夏皇帝圣旨,楼兰王夏源接旨!”
那夏源似模像样的整顿了衣衫,带领他的臣民重新跪下。
李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楼兰古国,西域明珠,历史久远。自古以来,楼兰与我大夏往来频繁,商贸互通,情谊深厚。朕心甚慰,特此诏告。
今朕登基,承继大统,愿与楼兰国共续前缘,加强两国友好,增进人民福祉。
朕深知楼兰地处要冲,为西域交通之枢纽,商贸之重镇,故特此诏令:
一、朕派遣使节赴楼兰,以结盟好。
二、朕愿开放边境,促进双方贸易往来,互通有无,互利共赢。凡楼兰商旅入我大夏境内,朕将予以保护,确保其安全与利益。
三、朕遣使节,携《农书》五卷以赐,支持农耕,以助楼兰国繁荣昌盛。
四、朕愿与楼兰王共同维护保障楼兰国安全稳定,共御外辱。
另赐衣、袍、冠、带、金印。封楼兰郡王,世袭罔替,与国通休。
钦此!”
楼兰王伸过双手接过圣旨,交到他旁边一人手上。李辰让人呈上皇帝御赐的袍服冠带,帮夏源穿戴好。
果然人靠衣服马靠鞍。楼兰王穿上郡王的袍服,果然仪表堂堂。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这楼兰王实在有些胖,威仪差了些许。
有看官可能要问他那么胖,怎么知道衣服尺寸的?那是因为他们的衣服不是系扣子的。里面有衣带,太瘦没办法,胖了反而可以调节。要不怎么有那么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诗呢?
穿戴好了以后,楼兰王请使团进城。李辰说道:“我们大队伍人太多,就不进去了,就在城外吧。”
夏源自然不肯,最后李辰答应自己带着几个有官身的进城,其他的人就在城外扎营。
走在路上,夏源说道:“适逢春天开犁播种,过两天,有一场大祭,还请使节大人赏光出席。”李辰满口答应。
……
两天之后,天光微亮之时,楼兰王派来迎接他们参加祭祀的官员进了大营。春祭的祭坛,设在绕城而过的孔雀河边。太阳还没有升起,而月亮也还在天边斜挂着。
祭坛高耸,旁边用许多木桩整齐的钉在旁边。从高处看去,祭坛就像是一轮太阳,而旁边的木桩就像是太阳洒出的光芒。李辰微微点头,看来对太阳的崇拜是统一的。
使团的近一千名士兵排列整齐,盔甲鲜明,鸦雀无声,庄严肃穆。
军士们手持的兵刃在微微的晨光中,闪闪发亮。大夏军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来观礼的人群本来还是熙熙攘攘的,当他们看见这样一个阵势,立刻屏声静气,不再大声喧哗。
观礼的人中,也有几个其他楼兰的邦交小国使臣,第一次看到大夏军威,不禁暗自赞叹:“真强军也!”
就在这时,只听有人喊道:“祭祀驾到,仪式开始,拜!”
喜欢本书的读者大人们:求收藏,求推荐,飞花谢谢啦!
(第八十三章终)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wenxue.com。奇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