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学 > 重生之科技新贵 > 第175章 千头万绪(2/4)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第175章 千头万绪(2/4)

小说:重生之科技新贵作者:奶味小布丁字数:1356字更新时间 : 2022-10-10 20:40:45
最新网址:www.qiwenxue.com

万城基业想要在国内众多城市迅速开展工作,需要打造一个成功的案例,这样去其他城市拿地就更加容易,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所以这些土地购买下来,需要认真规划,然后还要认真开发,努力将这些区域打造成城市综合体的样板,为国内城市化发展做个榜样。

别看这些土地买下来只需要花费50亿元,但是想要开发这些土地,需要投入的资金可能会达到上千亿元。

前世金茂大厦耗资54亿元,从1992年12月批准建设,到1999年3月开张营业,耗时将近7年,平均每平方米造价高达2万元。

之所以造价这么高,他认为主要是我国高层建筑建设经验少,相关配套产业链不完善,加上耗时过长,建造难度太高等原因。

这也是他想要让万城基业自己完成整套产业链的搭建,从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到建造,全部环节都具有很强的实力才可以。

想要成为世界著名的房地产建筑企业,不能只是买地卖房,这样太过于简单,不是他这种技术宅喜欢的套路。

可是过了仅仅三天,郭东生又打来电话,这些开发公司不愿意将如此大的土地面积出售给万城基业公司。

理由就是担心他们手里掌控大面积土地后,却不立即开发,而是捂在手里,等待土地慢慢涨价,这和建立国家金融中心的目标是违背的。

这个担心的理由是很合理的,如果只是一两宗土地不开发,不会影响整个金融中心的建设,但是如果大面积不开发,就影响很大了。

叶子书想了想,对电话那头的郭东生说道:“如果我们答应购买这些土地之后,会在两年内开始动工,他们会不会同意。”

郭东生听后,回复道:“应该会同意吧,毕竟他们的要求就是将这片区域开发出来,然后让更多金融企业能够入驻进来。

现在国内很多企业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资金来开发这些土地,我们如果能够在购买土地后两年内开发,已经算是开工很快的了。”

像上面说的金茂大厦,批准建设是在1992年12月,但是真正开工建设是在1994年5月,中间隔了一年半的时间。

听到郭东生这么说,叶子书让郭东生去沟通,看看这样的承诺他们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的话,就算了,能购买多少就购买多少。

反正又不是只有这里能开发,中国这么大,就算每个省一个大城市,也有不少的地方可以发展,没有必要死磕一个地方。

打发了郭东生,叶子书本人却是感觉接下来的工作,让他有点焦头烂额,他手里本来就有很多工作要做。

如果上海那边答应下来的话,花钱都是小事,能否如期开工才是最重要的,这里面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

首先就是建筑设计规划问题,国内目前在这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很多高层建筑设计都是邀请国外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参与设计。

他自然不想依赖国外的建筑设计公司,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培养一支强悍的建筑设计团队,针对万城基业的后续发展非常有利。

今后万城基业建设的项目肯定很多,高层建筑肯定不少,就算不是超高层建筑,每栋建筑他也希望具备独特设计性,而不是千变一律。

这种情况下,自己培养的建筑设计团队,成本自然会下降一大截,而且设计的时候,自主性更高。

所以为了补齐这块短板,他需要学习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然后编写建筑设计方面的资料和教材,对万城基业自己的设计团队进行培养。

同时为了全方面模拟建筑设计的全过程,提升建筑设计效率,减少人为疏忽存在的隐患,他还需要构建具备高度智能化的建筑设计软件系统。

这还是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后面还需要建筑材料满足建筑设计的需要,之前他是打算让万城基业来完成这方面的工作。

只是没想到时间会这么紧,这些建筑材料相关的产业,需要在开工之前就要投入生产,这中间需要他提供相关技术,还有花费时间来建设生产企业。

除此之外,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且先进的工程器械,这些工程器械决定了建筑的难度以及建筑的效率,是不容忽视的一块。

而建筑器械这块种类有多少,叶子书自己都没有仔细思考过,但是按照他前世的一些印象,起码上百种是有的。

一栋建筑的使用寿命长短,除了取决于建筑材料之外,还和建筑结构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超高建筑,需要在抗震和抗风上具有强大的适应性。

抗台风大部分高层建筑使用的是阻尼器,能够根据建筑的摆动幅度自动调整,能够起到稳定建筑的目的。

但是在抗震上面,大部分建筑其实能做得不多,基本上是依靠建筑自身结构来对抗地震,显然不是他满意的地方。

其实不仅仅是超高层建筑,就是普通的建筑,他也想要设计出超强抗震的技术,让人类摆脱对地震的恐惧。

随着人类不断的增多,居住到高层建筑里面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现实,如果按照古代那样平铺建筑的话,土地都不够用了。

所以解决地震对建筑的危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如果能够解决,应用范围将会变得非常广泛,也能给万城基业带来庞大的市场前景。

实际上抗震器算不上太难,只需要在建筑的地基上面安装一套装置,能够根据地震的幅度和强度,来自动调整摆动幅度,屏蔽地震对建筑产生的影响。

原理并不难,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一是需要超高的控制能力,且是自动控制,因为地震发生谁也无法预测,需要超高的被动感应能力。

其次就是材料,在抗震器上面建设建筑,特别是超高层建筑,需要强大的单位承受能力,需要特制的材料才能够满足要求。

除此之外,还需要很多附属设施来保证建筑平时的稳定性,同样具备很高的技术含量,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完的。

别看他整理资料很简单,实际上为了能够找到合适的技术,他需要在虚拟图书馆翻阅大量的资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而且光是找资料还不行,他虽然很相信这些资料提供的技术,但是也不能不加思考就直接抄,他需要自己分析,将零散的技术组合成一套方案。

这也是他虽然拿出来很多技术资料,但是却依然要科研人员进行实验,验证整套方案是否可行。

虽然凭借他的大脑,分析能力并不差,但是毕竟没有进行过试验,中间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导致整套方案可行性下降。

这就需要科研人员不停对原有方案进行实验调整,这中间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复杂性结构,存在这样的问题越多。

像他提供给玄武科技公司的那么多电子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技术,他们的研发团队,就是在他的方案上面,不停调整,以达到符合设计目标为止。

像更加复杂的半导体设备,他们到目前还没有全部完成实验调整任务,还在实验室里面苦苦的研发。

当然,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等技术,没有制造半导体芯片技术复杂精密,这也是他敢答应两年内开工的重要原因。

如果都像半导体设备那么复杂,光是研发时间就超过一年,他绝对是不敢答应,就算是答应了,也只能使用国外的现有技术来建造这些建筑了。

为了能够尽快将手头上的事情处理完,他决定接下来的日子里面,尽量减少他在其他方面付出的精力,尽量让手底下的人去完成工作。

例如邮电部的设备和解决方案招标会,以及广交会的参展,他本来是打算去一趟,现在他也决定交给员工去处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wenxue.com。奇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