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学 > 外戚崛起 > 第三章 文艺青年的皇帝人生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第三章 文艺青年的皇帝人生

小说:外戚崛起作者:大漠蓝天字数:2378字更新时间 : 2024-10-05 08:53:46
最新网址:www.qiwenxue.com

经历了民间生活、幼年丧母、父亲嫌弃,甚至一度面临失业的文艺青年刘奭终于登上了皇位,称汉元帝。

实事证明,这个儒雅公子是一个宽仁、多才多艺的好人,但却不是一个好皇帝。

好人奭皇帝非常尊崇儒术,兴趣广泛,擅长书法,会弹琴、吹箫、填词、谱曲,妥妥的一个高水平艺术家。尤其喜爱《诗经》,经常听经学大师匡衡的讲学,匡衡也因明经而位极人臣。

匡衡这个名字或许我们并不熟悉,但因为他好学而产生的一个典故,却是每一个小学生必学的内容,成为励志的典范,那就是“凿壁偷光”。

纵观他的一生,儿时的励志并不代表为官后能成为一个好官,他这个典范既是正面激励的典范,也是反面教训的典范。

【努力学习的人】

匡衡,字稚圭,山东省苍山兰陵镇人,拜了儒学大师后仓为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家,家境贫寒,世代以务农为生。

这种艰辛的生活环境,不仅磨砺了匡衡的意志,也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从小他就有感于父辈的辛苦劳作,立志要靠读书改变命运。

在那个时代,书籍是稀缺的奢侈品,普通人家连吃饭都是问题,更谈不上买书了。

匡衡家自然也是买不起的,只能去借书。

村里有个叫地主叫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藏书,匡衡每天都去他家里打短工,不要报酬,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能够获得阅读机会,对于一个贫寒家庭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匡衡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白天打短工,晚上熬夜学习,家里实在是太穷,买不起蜡烛,就凿穿墙壁透过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

有书的富户地主叫文不识,没书的穷小子匡衡却成了经学大家。

匡衡读书很刻苦,也非常有毅力,但考试能力实在不怎么样,而且还偏科严重,满怀信心参加朝廷选拔官吏的考试,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没考中。

第二年满怀信心再考、再落榜,第三年再考、再落榜,一般人考个几次试,考不上也就放弃了,到当地县衙当个文员或者回家办个私人学校,也能不愁吃喝的一辈子,这也是当时有点文化的读书人最普遍的做法。

可匡衡这个牛人,实在是不走寻常路,别人都是撞了南墙就回头,他不仅一直在撞南墙,还要将南墙撞倒,终于在撞了八次以后,第九次撞倒了。

九年奋战的匡衡考试成绩是最差的,分配到地方的政府(太原郡),担任了一个从事文件整理的不入流小官。

我觉得相比于“凿壁偷光”,他这种连续作战的坚韧更值得学习,毕竟现在钢筋混凝土的房子也凿不穿,即使凿穿了还要赔偿,好学的主观能动性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更具有现实学习意义。

现在无论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籍已经普及,书是进步的阶梯,而阅读是登上这个阶梯的关键。读书除了考试能带来直接的效益外,更多时候带来的好处是在潜移默化中。

如果不读书,那么我们的价值观就由身边的人决定,在没有其他输入途径的情况下,只能模仿身边的人,或者慢慢被环境所改变,流行什么就跟随什么,永远找不到自己,读书的最大意义是富养自己的灵魂,每一本我们读过的书都存在于我们的谈吐中,在气质里,在胸襟的无涯与精神的宽广中。

像匡衡这种考试没能力、家里没背景的基层公务员,多如过江之鲫,丢到人堆里找都找不出来,可他读书有一个特点,偏科严重。

一般来说偏科严重可不是一个优点,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都是优点也就没有优点了,都突出也就不突出了,匡衡最突出的科目是《诗经》。

当时儒学界传言:“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大概意思就是除了匡衡,没人能解读《诗经》,而他的解读能让人心旷神怡。

奭皇帝非常喜欢《诗经》,这个偏科的缺点恰恰成了匡衡青云直上的天梯。

奭皇帝丝毫不辜负文艺皇帝的称号,除了唱歌跳舞,就喜欢舞文弄墨,匡衡作为经学大师经常给奭皇帝辅导,帮助提升文学造诣,结下了深厚的文学友谊,奭皇帝也没让匡衡白出力,提拔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

公元前47年,京城发生了日食,陇西郡发生大地震,匡衡从自然规律出发,劝谏奭皇帝属于自然现象,引用《诗经》中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谏减少宫廷花费,禁止奢靡之风,亲近贤臣,远离小人,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

奭皇帝多数都进行了采纳,匡衡的奏书得到皇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但奭皇帝喜好儒学不是为了经世致用,更不是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纯粹是因为自己的爱好,相比如儒学,他更喜欢女色,喜欢惬意的享受生活。

估计刘邦要是知道后世子孙是这个德性,棺材板都盖不住了,想当年老子风里来雨里去,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成的造反大业,被你这个孙子败完了。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前面咱们说过,奭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是个情种,专宠小妾司马慧,司马慧死后近乎于不近女色,才有了宠幸王政君的一次机会。

实事证明,那次宠信不过是碍于父母的面子,不知情情况下的一时兴起,奭太子内心并不喜欢王政君。

现在当上皇帝了,我的生活我做主。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梦想,那跟无忧无虑有什么区别?

奭皇帝白天吃喝玩乐,晚上夜夜笙歌,没多久身体就扛不住了。那就歇歇?

不可能,奭皇帝信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座右铭是: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整天有气无力的斜靠在龙椅上,将小老婆和宫女分为跳舞组、演唱组、弹琴组,你方唱罢,我登场,花枝招展、香气袅袅、柔声靡靡。

奭皇帝一边喝酒一边挥手:接着奏乐,接着舞!

在奭皇帝的歌舞团中,最耀眼的当属傅昭仪(昭仪是奭皇帝为其特意创新的封号,地位仅次于皇后),傅昭仪堪称古代版杰出的“心机婊”,跳舞取乐是手段,废了太子才是归宿。

傅昭仪有事没事就在奭皇帝面前贬低:太子干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整天浑浑噩噩的,和我的儿子相比差远了。

事实证明,枕头风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后面要不是因为一个叫史丹的搅了局,傅昭仪就成功了。傅昭仪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终于11年后在儿子身上没实现的愿望,在孙子身上实现了。

真是一个好孙子。

按理说,奭皇帝作为老板不干活就算了,毕竟老爹为他留下了一个国家的遗产,拼命败家也造不完。

try{ggauto();} catch(ex){}

可奭皇帝毕竟不是一般人。

奭老板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喝玩乐了,欣赏歌舞有啥意思,我要整几个人玩玩!

这几个倒霉蛋就是他老爹给他留的三个执行总裁,史高、萧望之、周堪。

萧望之、周堪是奭老板的老师,史高是奭老板亲戚。俗话说: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显然,萧望之、周堪是前两个和尚,他们在一起享受奭老板痛苦的学习生涯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萧望之,字长倩,山东省兰陵县人,是当时的名儒,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仁义忠信,在天下读书人之中非常有影响,曾经拜了儒学大师后仓为师,与匡衡是师兄弟。

史高作为后来的一个和尚,不好好敲木鱼,干的尽是关照七大姑八大姨的事情,很快因为利益与前两个和尚产生了冲突,但他清楚以他目前的实力,根本斗不过萧望之、周堪,他在静静等待机会。

史高为了对抗萧望之儒学大师的地位,拉拢了经学很有造诣的匡衡,将他推荐给奭皇帝,通过匡衡对奭皇帝讲解经学的影响和读书人对匡衡经学推崇打击萧望之儒学大师的地位。

没过多久,机会来了。

奭老板很宠信太监,主观的认为太监与外界没有联系(实际情况恰好相反),用起来很放心。萧望之却对他说:你要远离太监啊,任用他们不合祖制等等。

奭老板置之不理,我想用谁就用谁,你还以为你是我的老师,现在你是我的马仔,搞清楚你的位置。

这下,萧望之不高兴了,奭老板不高兴了,太监们不高兴了,史高高兴了。

公元前47年,史高联合大太监弘恭、石显,外戚许嘉(奭老板老丈人)诬告萧望之、周堪、刘更生广结党羽、诬陷大臣、诽谤离间,萧望之、周堪、刘更生被下了大狱,后都被免了官职,贬为平民。

萧望之的儿子上书伸冤,弘恭、石显向奭老板反诬道:萧望之本来就有罪,现在又说自己是无辜的,这不是仗着自己是你的师傅,有恃无恐,把他抓进监狱,让他深刻反省一下吧。

奭老板同意了。

萧望之问自己的学生朱云该咋办?朱云是个看重气节的人,朱云道:你应该自杀(这建议真是干脆利落)。

于是萧望之喝毒药自杀了。

萧望之这老师当得也是够失败的,一个学生逼着他自杀,一个学生劝着他自杀,他终于是满足了学生的愿望。

这场斗争,本质上是两支君权附属势力的较量,由于萧望之不善计谋,无力整治朝纲,一身傲气,孤介耿直,不能团结能团结的大臣和得到君主的完全信任尊重,势单力薄,加上君主缺乏掌控力,信任奸逆,而对手石显等却是玩弄阴谋诡计的行家里手,以致宦者势力得胜,自己成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三个执行总裁被他弄死了一个,弄走了一个,还剩没用的一个。现在咋办?活儿还是要有人干的。

奭老板自己肯定是不会干的,那就在找个人干吧,毕竟打工仔还是挺多的。

这个人是一个太监。

【一个太监的权谋】

石显,山东章丘市人,小时候因为犯罪,受了宫刑,成为保护皇帝的太监领班。

奭老板没有调查,主观的认为太监一直处于皇宫之中,没有结党营私的条件,于是将朝中大权全部交给了他。

他事实证明,有没有外党跟在哪里、是不是太监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奭老板继续着他的享乐大业,石经理开始了他的权谋人生。

石经理新官上任三把火,利用自己掌管尚书房的优势,将尚书房的5名尚书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互相称为党友,几乎控制了整个朝政。

石经理脑子很灵活,知道自己皇宫内一言九鼎,但是对于皇宫外控制微乎其微,而且由于从小家庭穷苦的缘故,没有读多少书,脑子好但是文化水平低,需要朝廷中读书人的帮助。

当然了,要在读书人之中找几个德行差的人,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石经理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觉得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姓五鹿、名充宗)这两个人不错,是一起同流合污的好伙伴,三人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说说以后守望相助,共同的富裕的话,一致决定,手牵手干坏事,这一切当然是在瞒着奭老板的前提下进行的。

事实证明,朝廷中还是有不少正直大臣,看着石经理跟个猴子一样上蹿下跳,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的,纷纷上书弹劾石经理。

当然了,这些奏书大多数落到了石经理手里,毕竟奏书有个传递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五个尚书,还是太监,都是石经理的人,提前知道消息,就能提前动手,这就是情报的重要性。

石经理翻翻奏书的内容,统计统计人数,依据奏书弹劾自己的程度,分别给予这些人不同的“奖励”。

于是,魏郡太守京房、待诏贾捐之、郑地长官苏建被杀。太中大夫张猛,左曹中郎将王章,御史中丞陈咸被罢免。

王章和陈咸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先让他俩在后台休息一下,后面再让他俩隆重登场。

石经理深知自己的全部权利来源于奭老板,一旦失去奭老板的信任,自己狗屁不是。因此,石经理不遗余力的塑造自己忠诚形象。

通过一件小事来看看石经理的心计。

有一次,石经理奉命出宫办事,事先向奭老板汇报担心晚上皇宫大门关闭进不来,让老板下令到时候开门。他故意很晚才回宫,为的就是看看没有人到老板跟前给他穿小鞋,果然事后有人上奏石经理伪造皇帝诏书私开宫门。

石经理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痛哭:小人冤枉啊,这件事情的缘由老板你是知道的,他们是嫉妒我,陷害我啊,我还是辞了官职,打扫打扫卫生吧。

石经理出色的演技不仅再次博得了奭老板的信任,更获得了奭老板同情分的加持。

石经理是个没有原则的人,他深通官场原则,在专权的十几年间,一门心思、雷打不动的大搞山头主义,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处心积虑的玩弄阴谋诡计。

可笑的是奭老板对其一直非常信任,侍中冯逡对奭老板说石经理专权时,冯逡被罢免;群臣举荐冯野王的时候,奭老板听从石经理的意见,仅仅是表扬了一番,并未重用。

石经理拥有的权势与信任可见一斑。

在奭老板肆意享受文艺人生,石经理玩弄阴谋诡计时候,一位传奇猛人的出现,奠定了汉朝边疆三百多年的和平稳定。

他的名字我们或许不熟悉,但他说的那句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话,我们人尽皆知,那就是“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wenxue.com。奇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wen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