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学 > 大清掘墓人 > 第236章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第236章

小说:大清掘墓人作者:猫爵士字数:2118字更新时间 : 2024-10-25 16:30:17
最新网址:www.qiwenxue.com

称王这种事情为了逼格考虑,也不能亲自上场,否则很多时候就会显得急功近利,甚至成为笑话。

按照百里长风等文官拟定的称王方案,这次的劝进要采取一种从下往上的方式来做。

原因也很简单,李弘出身本就不高,虽然有秀才功名,但是也算是起于微末,不能跟历史上那些出身高贵或者本来就是权臣高官的前辈们比。

那些前辈们称王称帝,往往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来劝进,也就是先由朝廷的各位高官权贵开始上表劝进,最后下面的官员以及民心士绅百姓开始附和,最后形成一种众望所归的局面,然后只能“众情难却”,戴上王冠或者皇冠。

但是李弘的崛起轨迹却是恰恰相反,虽然实际上他是靠着开挂走到今天的,但表面上来看他是走群众路线的崛起的,所以最适合他的劝进方式反而是从下往上,先在民间开始造势,让大家开始讨论这个话题。

当所有人都觉得李大帅称王是顺应天意,是众望所归的时候,这个势就算是造起来了。

这个时候再由各地的乡绅百姓用过献表情愿的方式来进行第一波劝进。

百姓的愿望也就代表了一种天命所归。

第一波劝进李弘自然是要拒绝的。

第二波劝进则是由中下层的官员以及将领上表,劝说他们的大帅要顺应天意民心早日称王,安定人心云云。

这第二波劝进按照规矩依然还是要推辞的。

接下来就是第三波劝进了。

这一波的劝进那分量就不一般了,既要有李弘麾下的主要将领,还百里长风等主要文官的劝进。

同时,百里长风还给李弘提了一个建议,就是最好能让湖广的各位土司们也给他上一份劝进表。

要知道,在明清两朝,除了西南地区之外,在湖广也存在着大量的土司。

这些人就相当于各地的土皇帝,有人有钱有粮有兵,表面上虽然奉朝廷为主,但是实际上却行的是自治之实。

如果能让这些土司们上表劝进的话,那李弘称王就会更加显得是众望所归。

到时候派使者去招抚这些土司老爷,若是他们愿意归降,那一切好说,奉上降表和劝进书,那就可以暂时不动他们。

如果他们不愿意归降,那也没关系。等到局势稳定下来之后,这些人就是第一批要收拾的对象。

李弘当然现在还顾不上对付这些土司老爷,所以也就同意了百里长风的提议。

大致的方案敲定之后,李弘就将这些事情交给了百里长风具体执行了,他只需要配合他们就行了。

不光是在南京城中,在九江,在武昌府,在汉中府,岳州府,长沙府,衡州府,永州府,荆州府,宜昌府等等所有李家军控制下的城池之中,茶楼酒肆,街头巷尾人们都开始流传起了李大帅屡战屡胜,连败清兵,剿灭盗贼,保境安民的伟大事迹。

在这些事迹当中,李弘自然是绝对的大英雄,对敌人秋风扫落叶,对百姓却是秋毫无犯,爱民如子。

无数的说书先生在茶馆酒楼慷慨激昂地讲述着李大帅的事迹,甚至许多大城之中甚至还有戏班子将李大帅事迹变成了戏码在舞台上上演,引来无数百姓观看。

看完之后百姓们才知道原来李大帅不仅年轻英武,而且还是如此的英雄了得,对百姓又这么好,对恶人又那么不留情面,这简直就是上天派来拯救受苦受难的百姓的。

在这种舆论浪潮之下,李弘是天上武曲星君下凡这种说法又不胫而走,开始广为流传。

以至于市面上都开始出现了一些以李弘为主角的小说话本,内容就是玉帝不忍百姓受苦,特意派遣武曲星君下凡投胎来拯救百姓,很多故事走向离奇到李弘自己看了都汗颜。

不过他本着不提倡,不制止,也不辟谣的三不原则静观其变,直到出现了一些以他为主角的艳情小说,李弘才有些恼火,下令让人查封印刷这种小黄文的书坊以及作者。

当李弘的英勇高大,爱民如子,志向高远的形象在民间树立起来之后,舆论就开始在有心人的引导下向着李大帅应该进位称王转进了。

于是,很快就出现了第一波来到南京大帅行辕前面请愿劝进的百姓,其中既有乡绅,也有许多普通百姓,还有不少的读书人。

数千人聚集在明皇宫前面的广场上,由十几位已经古稀之年的耆老以及一些读书人的代表向李弘奉上劝进书,请求李弘进位称王。

李弘出现在城楼上,亲自接见了这些请愿的百姓,表示自己非常感动大家的心意,但是自己德行浅薄,才干不足,不足以进位称王,最终婉拒了百姓们的劝进。

百姓们劝说良久,李弘依然不允,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去。

又过了几日,上百名各地官员的劝进表送到了南京城,请求李弘顺应天意民心,进位称王。

李弘依然表示自己德行才干不足以称王,再次婉拒。

消息传开,百姓们感慨不已,李大帅如此英雄人物,在名利面前却依然如此谦逊低调,实在是让人敬佩啊,于是李弘的声望在民间更进一层。

在此期间,李弘派出的各路使者也前往各地招纳各地大小土司。

对于其他土司,李弘摆出的是招纳的态度,意思就是你若是愿意投降归顺,那就一切好说。

只要承认李弘如今的地位,接受他的统治,那你依然可以继续当你的土司老爷。

如果不愿意归顺招纳,那也没关系。李大帅的小本本上就会记上你的名字,以后有空了会好好收拾你的。

李家军节节胜利,高歌猛进,攻占了南京城的消息早都传开。

清廷多少文臣武将都败在了李弘手下,甚至康熙的亲舅舅佟国维都被李弘千刀万剐,康熙倚重的心腹大臣索额图也死在了李弘手中。如今连南方重镇南京都落入了李弘手中,两江总督明珠以及江宁将军瓦岱等数千旗人被俘,这些无敌的战绩早都让湖广地区那些大小土司们瑟瑟发抖了。

try{ggauto();} catch(ex){}

且李弘之前还对一些不服气的土司进行过经济封锁,搞得那些人痛苦不已。

就算有人之前还不服气,现在也都乖巧温顺地跟绵羊一样。

所以李弘派来的使者一到,这些土司老爷们都是热情款待,表示李大帅称王是顺应天意民心,自己打心眼里支持。

这位李大帅派人来虽然是打着招纳他们的意思,但是却并没有提出什么苛刻的条件,只是要求他们上表归顺,并且送一封劝进表前往南京城,根本没有对他们提出什么财物和土地的要求。

这对他们来说简直太过仁慈了。所以没人敢这时候不长眼地跳出来搞事情。

于是,各地土司老爷们的归顺表以及劝进表纷纷送进了成都城,一起送到的还有他们给李大帅的各种土特产。

很多金光闪闪的土特产。

看着这些土司老爷们的归顺表和劝进表,李弘心情非常愉快。

显然,这些土司老爷们不会成为他新的麻烦。

很快,各地土司老爷们纷纷归顺以及劝进的消息在各地传开,百姓们更加觉得李大帅是天命所归了。

最后,李弘麾下各位将领,包括各地城防营指挥使的劝进表都纷纷送到了南京城。

虽然很多人都是大老粗,但是找个秀才举人代笔一下还是可以的。

这又不是考状元,不需要文笔多好,需要的是一个态度。

谁上了劝进表,李大帅可能记不住。但是谁没有上,李大帅可绝对是记得住的。

这就是第三波劝进了。

拿着那厚厚的一沓沓的劝进表,李弘终于表示,既然大家都对我如此拥戴,希望我能够进位称王,那我就不能继续拒绝大家的殷殷之意,只能答应下来。

李大帅终于答应进位称王的消息传开之后,南京以及各地的百姓们欢呼雀跃,激动不已。

这就是所谓的三辞三让。

在搞完了劝进这个流程之后,李弘下令让人商议王号的问题。

一时间,众说纷纭。

首先有人提出了让李弘让吴王。理由是春秋时期,南京所在地属于吴国的范围,吴国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选择“吴王”的王号,是对南京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能够借助吴国的历史底蕴来增加王号的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但是很快就有人站出来反对,明太祖朱元璋最早称王的时候就是吴王。李大帅又不是为了反清复明,自然不宜也称吴王。

大部分人对此表示赞同,于是吴王首先被排除在选项之外。

接着,又有人提议“楚王”,这理由就比称吴王充分多了。

首先,李弘是从永州起兵的,而永州属于湖南。湖广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楚国的疆域,称楚王名正言顺。

再者,在历史上,楚国曾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地域广阔,国力强盛。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

如楚庄王时期,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威震四方。这种强大的历史传统赋予了“楚王”这一称号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威望,在乱世之中,能够借助历史的光环迅速吸引人们的关注和追随。

第三,古楚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如楚辞、楚舞、楚乐等,在当时的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楚国的文化魅力不仅能够吸引文人雅士的归附,还能在精神层面上凝聚人心。

在乱世中,文化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称楚王可以借助楚国的文化影响力,树立起自己在文化上的领导地位,吸引更多有识之士的支持。

第四,李弘如今占领的地盘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都是楚国的疆域,楚地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他们对楚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乱世中,称楚王可以唤起楚地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使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王者周围,共同为保卫家园、恢复秩序而战。

这几条原因摆出来之后,这个选项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虽然李弘本身对于楚王这个称号并不感冒,毕竟历史上的楚国虽然强大,但也只是一个区域性强国,从来没有过一统天下。在后世之中也没有国号为楚的国家成为大一统王朝。

李弘对于“楚王”这个名号没有急着表态,他的首席谋士兼文官之首百里长风这时候站了出来,明确表示虽然大家说的这些理由都很好,但是却不易用“楚”作为国号,理由是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之外,在后来的历史上所有以“楚”为国号的全都是短命王朝,这一点非常的不吉利。

百里长风因此还举出了好几个例子:

张楚:陈胜在秦末农民起义中第一个率农民起义军反抗秦朝暴政,起义军得到全国百姓响应后,陈胜自称楚王,国号“张楚”,意为张大楚国。后陈胜被秦军击败并被自己车夫杀死,张楚政权失败,存在了一年多时间。

西楚:由原楚国项燕后人项梁在208年6月建立,他立楚怀王的孙子芈心为楚王。秦朝灭亡后,项梁的侄子项羽实力最强,杀死芈心后自称为西楚霸王,与刘邦进行三年战争后乌江自刎,西楚政权灭亡,存在看六年时间。

桓楚:东晋大臣桓玄建立的政权。桓玄父亲桓温是东晋大臣,掌控朝廷大权,桓玄接替父亲职位后,于403年强迫东晋安帝禅让,自己称帝,国号楚。但他的政权不被各地将领和朝中大臣认可,不到两年桓氏家族覆灭,桓楚灭亡,存在不到两年时间。

楚:隋朝末年,林士弘在操师乞的义军中当大将军,操师乞重伤不治后,他成为义军老大。打败隋朝派来的大军后,其兵力达10余万,于是继位称帝,国号楚。

南方诸多州的将领纷纷归顺,使他地盘一度扩大到北自九江、南到广州的广大地域。后因唐军南下,林士弘向唐朝请降,不久逃入江西山间的某一山洞中病逝,楚政权灭亡。

除此之外,还有五代十国的马楚政权,北宋灭亡后张邦昌建立的伪楚,南宋钟相,杨么建立的楚,都是短命王朝。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qiwenxue.com。奇文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wenxue.com